就像我們今天喜歡刀郎的音樂一樣,其實在古代,特別是從魏晉時代一直到唐朝,當(dāng)時的中國人也非常喜歡來自于龜茲地區(qū)的樂舞。
為什么龜茲的樂舞能夠風(fēng)靡中國呢?是因為這里居于絲綢之路的樞紐地位,東西方的樂舞文化在這里交融,最終形成了獨具民族風(fēng)情、地域特色的龜茲樂舞。特別是在唐玄宗時代,龜茲樂舞被列為國家典禮音樂,得到了進一步的發(fā)揚光大。
古代沒有視頻記錄的工具,龜茲樂舞是怎么樣表演的,我們一直無從而知。幸虧庫車蘇巴什佛寺遺址出土了一件舍利盒,上面繪制了21位樂舞演員表演的場景,很像今天流行的廣場舞。按照專家的推測,這應(yīng)該就是大名鼎鼎的龜茲樂舞《蘇幕遮》。
《蘇幕遮》這個名字,很多人都會覺得很耳熟,特別是熱愛宋詞的朋友,因為很多宋詞的詞牌名都是《蘇幕遮》。而它的誕生,源頭可以追溯到龜茲樂舞。
在庫車新開放的龜茲博物館中,專門按照這件舍利盒的樣貌打造了一塊專題展區(qū),來展示這件繪制精美的舍利盒。
不過很遺憾,雖然博物館用最新的展陳方式來展現(xiàn)這件精美的文物,但終究它只是復(fù)制品。它的原件在上世紀初,就已經(jīng)流失到了日本。這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和龜茲樂舞的展示,都是極大的損失。
這些年,中國新修了很多現(xiàn)代化的博物館,期待著更多流失海外的國寶能夠早日回家。
編輯:張娟